金殿之上,满朝文武又把目光集中在康王身上,眼睛里面带着希翼。

他们希望,康王能够支持立储,劝说平德帝早立太子。

康王虽然是闲散王爷,但跟寿王那个不靠谱的草包王爷不同,是个有脑子的。

他的话,在平德帝面前,还是很有分量的。

“皇兄,臣弟以为...”

康王站在原地,跟毛躁的寿王截然不同,沉稳的声音响起。

他看了一下盯着自己的百官,嘴里的话停顿了一下。

“臣弟以为,七弟说得对,臣弟附议!”

康王的话说完,文武百官的下巴掉了一地,纷纷在心里吐槽,大骂康王厚脸皮。

堂堂亲王不仅没有主见,还拾人牙慧,附和一个草包的言论。

寿王更是在心里暗骂,康王你这个不要脸的。

一点脑子也不动,竟然直接捡现成的!

经过寿王和康王的插科打诨,金殿上的氛围从原来的紧张,变得有些尴尬,甚至有些搞笑。

平德帝坐在龙椅之上,感觉左相右相的气势,已经没有那么的咄咄逼人,稍稍松了一口气。

他将寿王和康王提出来询问,并不是真的询问他们对立储之事的意见。

因为他知道,这两人就算心里想法,也不会说出来。

因为这两个主儿,之所以就还能站在这里,就是因为他们善于装傻藏拙。

才会在当年的夺嫡之战中存活下来,做了闲散王爷。

立储这样的事情,他们是绝对不会参与的,甚至避之不及,又怎么会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。

不过平德帝问他们的目的,也不是真的想听到他们说什么,就是为了缓解气氛。

萧仲勋曾经教过他,当遇到无法直接回答的问题,或者自己也无法抉择的时候,那就多听听别人的意见。

一来可以博采众长,作为借鉴,另外可以给自己争取思考的时间。

最重要的,看似无解的事情,有了其他人的加入,就有可能会出现转机。

刚才那种情况,左相右相以及满朝文武,已经把气氛烘托到了那里。

平德帝必须有一个回应,而且只有一个回应,那就是同意册立储君。

其实立不立太子,他不在乎,但是他讨厌这种被人胁迫的感觉。

他知道,只要自己答应,形势就被动了。

自己的那些臣子,接下来就会得寸进尺,将他们拥护的皇子,推上太子之位,逼迫他答应。

换句话说,这个太子,根本就不是他定的。

而是他的臣子替他决定的,这样的事情让他很不爽,所以才会这么抗拒。

于是他指出两个闲散王爷询问意见,自己就不用马上做出回答,还能拖延时间,来让自己思考应对之策。

刚才他并没有认真听康王和寿王说了什么,而是抓紧时间,在想着,要是弟弟萧仲勋遇到这种情况,会怎么应对。

“康王,寿王两位亲王说得对啊!深谙朕意!”

平德帝的脑海之中灵光一现,清了清嗓子说道。

百官:“......"

那两位王爷分明说的是废话,怎么就说得对了?还深谙朕意!

陛下您老人家的耳朵,是摆设吗?

康王寿王:“(◎_◎;)”

有些受宠若惊,还有些莫名其妙!

“既然众爱卿和两位亲王都同意立储,那朕就同意册立太子。

立储是大事,关系到大周的未来,必须慎重。

众爱卿都是大周的栋梁,朕之肱骨。

都起来,跟朕说说,你们可有举荐之人。”

龙椅之上的平德帝,笑着问道,一副妥协的模样,但目光冰冷。

跪在地上的群臣,看不到平德帝的目光,听了他的话后,心中不由得惊喜。

“回陛下,微臣举荐二皇子萧宁。

二皇子是中宫嫡出,本就是我朝太子。

虽在除夕夜与逍遥王发生误会,太子之位被废,但在幽禁中并没有不思进取。

他日日苦读,忧思天下,严于律己,三省其身,已经洗心革面。

自古皇家册立储君,都是册立嫡子,祖宗规矩如此。

请陛下重新册立二皇子萧宁,为我朝太子!”

左相见平德帝松口同意,急忙从地上起身说道。

这些话说得流利异常,分明是在心里已经揣摩许久。

“左相言之差矣,二皇子虽是嫡子,又是前太子,但是因为德行有失,已经被废。

陛下的旨意已经昭告天下,天子金口玉言,要是现在重新启复,岂不是在打陛下的脸?

还是左相想要陛下被天下人嘲笑,议论陛下识人不明,反复无常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