的消息传来之前,不会引起秦军的警惕。

说不定,在寿春的败仗,还是楚军故意为之,为的便是让秦军以为,楚军还是和原先一样的楚军。

让秦军掉以轻心。

而当昌平君叛乱的消息传来以后,刚刚击败楚军的李信,或许会认为,楚军不敢追击。

只是,李信或许不知道,昌平君叛乱,应该是和楚国之间,早就已经达成统一的计划。

在李信距离楚国国都寿春,已经没有多少路程的时候。

坐镇郢陈的秦昌平君,熊启,居然发动了叛乱。

而郢陈是什么地方?

那是秦军的后路,是供应二十万伐楚秦军粮草,物资的重要基地。

可以说,昌平君熊启发动的叛乱,直接切断了二十万秦军的后勤补给。

在这种情况下,李信面临两个选择。

一,不管补给线被切断,继续向前进攻楚国国都寿春。

二,掉过头来,先解决郢陈的叛乱,再继续进行伐楚作战。

这个问题看起来是一个选择题,但是,实际上,根本就是一道单选题。

李信率领的秦军,此时已经深入楚国腹地。

这代表着,李信率领的秦军,很难在楚国境内获得补给。

毕竟,想要保证二十万秦军的补给,沿途的楚国地区,根本不可能负担的起,毕竟,此时的南方,尚未获得多少开发,还不是后世的鱼米之乡。

此时的楚国,大多数地方,还是穷山恶水。

楚国剩余的精华地区,是后世的包邮区。

所以,秦军无法从楚国本地获得粮食物资补给。

而依靠秦军剩余的粮食物资,根本无法持久,就算秦军可以兵临寿春城下。

也不代表可以马上拿下寿春。

寿春作为此时楚国的国都,防守力量必定不弱。

而且,之前,楚军虽然连战连败,可是,楚军并没有遭到毁灭性打击。

楚军实力尚在。